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医学中心祝斌医生资料简介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24-7-2 12:37:1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31
祝斌医生个人简介

基本情况
学位:博士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医学部
专业:骨科学 技术职称: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医学中心主任助理,党支部书记。NASS-Joimax-北医三院北中国区脊柱内镜培训中心秘书。主要从事脊柱疾病的微创诊疗工作,五年来累计完成经皮脊柱内窥镜手术近4000台,居于国内外前列。获北京大学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北京大学医学部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主要学术任职包括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学组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学组委员兼学组秘书等。
工作经历
2007.9-2012.7 北京大学医学部 外科学(骨外)硕博连读 2007.9-2010.9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外科住院医师一阶段培训 2010.10-2011.2 北京积水潭医院 北京大学骨科住院医师二阶段培训 2011.3-2011.5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骨科创伤组 总住院医师 2011.6-2011.7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骨科颈椎组 总住院医师 2011.8-2011.10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骨科关节组 总住院医师 2011.11-2012.6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骨科科研培训 2012.7-2012.9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骨科脊柱组 总住院医师 2012.10-2013.9 解放军总医院 骨科 访问学习 2013.10-2013.1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中国循证医学中心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培训班 2013.12-2014.5 北京积水潭医院 创伤骨科 访问学习 2014.6-2014.8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总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 2014.9-2019.8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 主治医师 行政医师 2019.8至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科研工作
[1] 博士课题“射频消融治疗脊柱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11年北医三院医疗科技创新奖一等奖(课题负责人 刘晓光)
[2] 国家卫计委专项课题“采用高粘度骨水泥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疼痛性溶骨性脊柱肿瘤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在研,编号 W2013ZT010),负责课题设计、标书撰写及实施(课题负责人 刘晓光)
[3]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发良性侵袭性与低度恶性脊柱肿瘤局部侵袭范围的组织学研究和5-ALA荧光显像”(课题负责人 刘晓光,已结题,编号30840081)的研究
[4] 在刘晓光教授带领下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骨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相关性研究及功能验证”的研究(课题编号 81472041,课题负责人 刘晓光)
[5] 在刘晓光教授带领下负责首发基金“长节段连续型后纵韧带骨化导致的胸椎管狭窄症的规范化手术治疗研究”的研究(课题编号2014-2-4094,课题负责人 刘晓光)
[6] 在刘晓光教授带领下负责首都特色专项课题“基于CT、MRI及术中实时超声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新分型及治疗策略”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刘晓光)
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学组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学组 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学组 委员兼学组秘书
中华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内镜学组 委员
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骨科分会 委员
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微创外科学会 委员
国际脊柱内镜外科学会(ISESS)第一届委员会 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微创学组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脊柱疼痛微创专家委员会 委员
北京医学会疼痛医学分会 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脊柱伤病专家委员会 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学组 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分会内镜学组 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 委员
论文
在学期间师从刘晓光教授及袁慧书教授,从事影像科及骨科交叉课题研究“影像引导下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熟练掌握了骨科疾病尤其是骨科疼痛的微创治疗方法及理念。博士期间课题“射频消融治疗脊柱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要研究骨转移癌性疼痛的微创治疗方法.
工作后始终坚持将“骨科疼痛”及“微创治疗”作为主攻方向,先后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及北京积水潭医院学习,对骨科疼痛微创治疗领域如CT引导下椎间盘源性疼痛的射频治疗、下腰痛的高频冲击波治疗、外周神经阻滞技术进行了细致的学习,掌握了骨科疼痛治疗基本技术及理念,目前致力于采用脊柱内镜微创治疗颈腰椎退变性疾病。
著作与译著
累计发表第一作者/责任作者SCI论文9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篇。主持北京大学医学青年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基金一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发基金、卫计委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 [1] Zhu B, Liu XG, Liu ZJ, et al. Intraosseous lipoma of adjacent upper cervical vertebral bodies with significant paravertebral expansion. Chin Med J (Engl), 2010,123(21):3160-2. [2] Zhu B, Liu X, Liu Z, et al.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urs of the spin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lassification, treatment, and prognostic factors. Eur Spine J, 2012,21(5):897-904. [3] Zhu B, Xu Y, Liu X, et al. Anterior approach versus posterior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 Spine J, 2013,22(7):1583-93. [4] Zhu B, Liu X. Answer to the letter to the editor of Ning Zhu et al. entitled “anterior approach versus posterior approach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y Bin Zhu, Yilan Xu, Xiaoguang Liu, Zhongjun Liu, Gengting Dang (2013) Eur Spine J 22(7); 1583-1593). Eur Spine J, 2014,23(2):487-8. [5] Wang K, Zhu B(Co-first author), Yang S, et al. Primary diffuse-type tenosynovial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spine: a report of 3 cases and system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urk Neurosurg, 2014,24(5):804-13. [6]Ma Y, Zhu B (Co-first author), Yong L, et al. Regulation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Apoptotic Pathways in Osteosarcoma Cells Following Oleandrin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16, 17(11). [7] Zhu B, Jiang L, Liu XG*.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 for a Giant Epidural Gas-Containing Pseudocyst: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Pain Physician, 2017,20(3):E445-E449. [8] Ma Y, Zhu B (Co-first author), Liu X*, et al. iASPP overexpression is associated with clinical outcome in spinal chordoma and influences cellular proliferation, invasion, and sensitivity to cisplatin in vitro. Oncotarget, 2017,8(40):68365-68380. [9] Hai B, Ma Y, Pan X, Yong L, Liang C, He G, Yang C, Zhu B*, Liu X. Melatonin benefits to the growth of human annulus fibrosus cells through inhibiting miR-106a-5p/ATG7 signaling pathway. Clin Interv Aging 2019;14:621-630. [10] 祝斌, 刘晓光*, 刘忠军, 等. 脊柱原发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诊断与治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20(5):385-389. [11] 祝斌, 刘晓光*. 影像引导下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肿瘤的进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20(6):507-511. [12] 祝斌, 刘晓光*, 姜亮. 脊柱哑铃形肿瘤的分型与治疗进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0,20(8):696-699. [13] 祝斌, 刘晓光*. 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3,23(10):947-950. [14] 祝斌, 刘晓光*. 基于骨锉系统的椎间孔成形术在腰椎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6,22(1):41-44. [15] 祝斌, 刘晓光*. 经皮腰椎内窥镜下手术麻醉方案选择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5,(12):1069-1072. [16] 祝斌, 刘晓光*, 李水清, 等. 内镜下无血管间隙减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7,23(2):117-121. [17]李彦, 商澜镨, 刘晓光, 祝斌*. 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教学培训模式的探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9;25:199-203.


  
祝斌医生专业擅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