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医生个人简介
王永炎,男,汉族,1938年9月出生于天津,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着名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9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副校长、校长,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名誉主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成员;全国科技名词委五届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协第六届、第七届常委,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200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近5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先后主持了包括WHO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863”和国家“七五”至“十五”攻关课题20余项。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1990年以来受聘为中医内科学术带头人,深入系统进行了中风、痴呆临床和基础研究,在病因调查、证候规律、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新药研制各方面都有创新性工作,提高了我国中医脑病防治水平,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方面,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工作。组织起草制定了标准化文件,对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有一定作用。还主持制定了中风病辨证量表与中医诊疗标准,已被推广试行。1983年主持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又于1992年总结经验再次修订实施。1999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973方剂项目”的中医药基础研究,提出了以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搭建了3种公共技术平台,项目验收时发表论文512篇,SCI收录96篇,并研制了10余种现代中成药。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学术影响。
自1986年以来,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香港求是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临床中医内科学》、《今日中医临床丛书》等12部学术专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培养医学博士48名,出站博士后15名,在站博士后8名,其中1名博士荣获2003年度全国百篇优秀论文奖励。
王永炎医生专业擅长
对缺血性中风与血管性痴呆等病系统临床研究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症、痰热腑实证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 |
|